“国家甘蔗资源库创建及高糖多抗种质创新利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中国是最早种植甘蔗的国家之一,但中国没有热带种,偏偏热带种是甘蔗育种中糖份和农艺性状的优势血缘。”采访中,项目第一完成人、原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所长范源洪说:“云南甘蔗资源丰富,特别是割手密、斑茅和滇蔗茅等野生资源最具特色和优势,这些从本质上说还不是甘蔗,是野生种,但是甘蔗育种中抗性的主要来源。”
29年间,范源洪和团队建立起“整合国内、引进国外、重点采集”的模式,对我国22个省区151个县进行了系统的资源考察收集,明确了我国资源地理分布与富集程度,突破了世界甘蔗野生资源分布的北缘和海拔记录;与12个国家建立种质交换机制,引进珍稀资源填补了国内甘蔗种属资源的空白和短板,创建了国家甘蔗资源圃,收集保存了34个国家和中国22个省区的6属18种3846份种质资源,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为甘蔗品种改良贮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甘蔗种质资源的发掘利用是一项长期持续的系统工程,包括资源整理编目、标准制定、性状鉴定和综合评价等长期和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这需要团队成员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范源洪研究员介绍说:“资源鉴定评价、远缘杂交到筛选出优良创新种质,差不多需要10年时间,再通过选配优良亲本进行杂交、回交、选育,得到一个性状稳定的新品种,往往又是10年。”
历经29年,项目构建了目标性状精准鉴定技术体系,在表型鉴定技术方面,建立2项国家标准,统一了表型性状和优异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在染色体研究中,揭示了中国细茎野生种11种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特点;在抗病性鉴定评价中,率先在国内建立甘蔗花叶病等抗病性精准评价技术5项,编制4 项地方标准,筛选出多抗种质339 份;在抗旱鉴定方面,筛选出抗旱甘蔗种质34份,克隆割手密抗旱基因5个,为抗旱育种提供了优异抗原。
29年过去,沧海桑田。范源洪说,29年的探索和坚守、磨砺和积累,项目总体达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在资源保存技术、优异种质创新利用方面达国际领先水平——首次揭示了云南南部是甘蔗细茎野生种起源地和多样性中心之一,并明确其遗传背景和重要利用价值;首次构建了细茎野生种、斑茅和杂交品种3个核心种质库和细茎野生种2个后代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创建了低纬高原花期调控和杂交后代真实性鉴定相结合的远缘杂交技术,首次报道获得真实杂交后代材料,成功聚合野生种抗旱抗病与热带种糖份产量等优良性状,创制多抗、高糖、高产和“双侧芽”等优异新种质102份,获新品种权4个;筛选优良亲本10个,选育抗病抗旱高糖新品种6个,获新品种权5个和美国新品种登记1个。
“我们希望育成世界上最甜的甘蔗”,范源洪说:“种质资源发掘利用的目的就是育成高糖高产多抗病新品种,并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这样才能支撑甜蜜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仅2018-2019年,育成的新品种推广应用402万亩,新增甘蔗241万吨,新增蔗糖30多万吨,新增产值26亿多。品种的更新换代,也为云南甘蔗出糖率从5年前的12.3%提升到2019年的12.8%做出了重大贡献。(云南省科技厅宣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