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椰网
近年来,在海南甘蔗种植面积锐减、糖业形势严峻的情形之下,曾经逐渐消失的土糖寮正在不断恢复。据省糖业协会统计,目前全省有土红糖生产厂50家以上,年产土红糖量超2万吨,土红糖尤其是各种功能红糖正日益成为新时代的“宠儿”。
海南富硒红糖是保健红糖中的极品
据省糖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京介绍,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们追求返璞归真食品意愿的驱使下,原生态的土红糖,尤其是添加了一些譬如人参、三七等具有保健、美容功效的中草药后,一跃成为具有保健功能的红糖,受到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青睐,在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等地十分风靡。
农业农村部糖料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主任杨本鹏研究员说:“海南光热资源十分充沛,只要解决灌溉的问题,甘蔗的单位产量必将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可以种甘蔗的地方很多,但能够种植高产而富硒甘蔗的地区凤毛麟角。唯独海南岛有全国面积最大的富硒土壤,可以大量生产天然、独特的富硒红糖。据我们亲自做出的试验成果分析,海南的土法红糖中有机硒含量高达62.06微克/公斤,远远高于国内外其他任何地方,海南的富硒红糖可以说是保健红糖中的极品。”
据记者了解,目前市场上的土法红糖价格是机制糖的2至3倍。即使这样,消费者依旧对土法红糖青睐有加。
海南年产千吨的红糖厂家屈指可数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适量补充能防止器官老化与病变,延缓衰老。中国营养学会已将硒列为15种每日膳食营养素之一。“通过甘蔗从土壤中吸收的有机富硒主要以硒蛋白的形式存在,容易被人体所吸收利用,而市场上一些打着富硒旗号的所谓‘富硒红糖’,其实是制糖过程中人为的将无机硒添加进去,它很难被人体吸收且可能有毒。”杨本鹏说。
据李京介绍,早些年,我省澄迈、临高、定安和海口等市县便已开始利用“富硒土壤”和“世界长寿之乡”等招牌,积极推介本地的富硒大米、富硒红薯和富硒水果等农产品,这些地区的土糖寮也想搭便车推销富硒红糖,但成效不大。目前国内各地市场上悄然兴起的保健红糖热,也都还无法形成规模化。李京认为,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对食品行业的法律限制较为严格,普通中草药是不允许添加到食品里面的,只能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布的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物品名单规定的内容添加。目前市场上的红糖大都还是土法制造的红糖,其卫生指标也很难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无法进入大超市,更无法出口。另一方面就是土糖寮的产能规模普遍过小。在海南,年产千吨的保健红糖厂家没有几家,大多都是几百吨的居多。
吴奇珍是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土法制糖传承人。据其介绍,遵谭的土塘作坊工艺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红火一时,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大型糖厂的出现,这些坚持传统手工的小作坊纷纷倒闭,只留下很少一部分依然坚持。“很多内地老板看了海南的原料甘蔗和生产的土法红糖,都认为产品是一流的,希望海南能重视这一传统手工艺,让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吴奇珍说。
富硒红糖是海南糖业最大的优势
“富硒红糖可以说是海南糖业最大的优势,只要充分重视和积极投入,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李京说。
“根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多年的研究,海南是我国甘蔗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稍为实行科学栽培就可以获得10吨的亩产量,由此可以收入5000元/亩左右。”杨本鹏说。
省糖业协会理事长许南春认为,海南甘蔗糖业远远落后于兄弟省区,不是客观条件不如人家,主要是自身努力不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产业发展缺乏共识,对海南的糖料蔗产业重要意义认识不够;二是糖料蔗种植户均规模小,制糖企业与糖料蔗种植户之间关联度不够紧密;三是生产方式落后、栽培技术滞后;四是糖料蔗生产机械化推进慢,综合机械化率偏低,特别是机收率极低;五是糖料蔗宿根年限短、单产低、种植效益低。在面对劳动力紧缺和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海南省的糖料蔗产业竞争力严重不足。
许南春认为,我省甘蔗制糖产业一定要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及“品牌营销”的道路。富硒红糖不失为一种优质产品。如果海南有更多的企业开发系列富硒红糖产品,那么,海南的糖业转型升级之路就有了希望。
李京建议,我省应该充分利用全国最为独特的土壤富硒和光温资源充沛的优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巩固扶贫成果,鼓励各主产蔗区按照省农业农村厅提出的“科学种植、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发展思路,把甘蔗产业做成真正的高效农业。支持机制糖厂以传统土法工艺利用现代化设备和管理办法,大力开发生产富有特色的富硒功能红糖和其他精制食糖,并利用自贸港的便利,着力培育新消费市场,把产品销往海内外。只有这样,才能使海南糖业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而确保行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