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新华社新媒体
近年来,糖逐渐成为了“甜蜜的烦恼”,因摄糖过多导致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多,许多人担心甜食吃多了会得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更是“闻糖”色变,甜食吃多了会不会得糖尿病?控制血糖的密码到底是什么?今天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新华网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晓蕙,带来权威解答。
年轻人很流行“抗糖” 到底抗的是什么“糖”?
郭晓蕙:对于市面上的“抗糖”产品是否有效,尚无科学依据,绝大部分“抗糖”产品并未经过系统化专业验证,所以不能过分地依赖这些东西,还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方式。
“零糖”产品关键看零蔗糖还是零卡路里,如果说吃起来还挺甜,用的是玉米淀粉、果糖等替代蔗糖,实际上热量也是很高的,所以大家一定要仔细地去看配料表。
一克糖产生4千卡的热量,而一克脂肪产生9千卡热量,10克油约为一汤勺左右,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脂肪就过量了,建议尽可能地少吃油炸的食品。预防糖尿病要做到管好嘴、迈开腿,做到吃、动要平衡。
少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吗?
郭晓蕙:不仅仅是糖,还应该考虑热量,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也是引发糖尿病的原因。不吃糖但经常吃一些热量比较高、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也会让人越来越胖,还会因为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就会到来。想要预防糖尿病,也可以从这方面入手,调整饮食结构,注意饮食多样化,防止营养过剩。
为什么糖尿病趋于年轻化?
郭晓蕙:生活方式改变是一个重要原因,不爱运动的人更多了。以前孩子们的娱乐方式是跳绳、踢毽子、跳格子等,现在他们在计算机游戏的格子里面跳,只动动手指,身体消耗少了,特别早就开始发生肥胖。糖尿病和肥胖是分不开的,不爱运动的胖孩子很容易就成了糖尿病危险人群的后备军。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郭晓蕙: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人体内唯一可以降血糖的激素。身体为什么会糖代谢不好,那就是胰岛素抵抗,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很多人可能很早就开始胰岛素抵抗了,这时血糖还能维持正常,因为胰岛素分泌得多,仔细检查会发现餐后血糖高,这时已经到了糖尿病前期阶段了。当我们的胰岛功能长期超负荷运转,胰岛功能下降,胰岛素没有那么多了,这时候空腹血糖也升高,就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了。
怎样才能预防糖尿病?
郭晓蕙:父母我们不能挑选,年龄我们也不能改变,但是能改变的是生活方式,摄入热量增加相应的运动量也要增大。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培养孩子爱动爱跑爱跳这样的习惯,让他们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加强体育锻炼,控制体重,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特点的运动形式,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及并发症检查等,是有效控制疾病的重点。
有遗传史的人一定会得糖尿病吗?
郭晓蕙:遗传不是一定会导致糖尿病,糖尿病高危人群只要从小爱运动,将体重维持在合理范围,定期监测自己的血糖,通过有效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
糖尿病不吃药可以逆转吗?
郭晓蕙:很多患者因为害怕终生服药而选择不吃药、不治疗,其实这是一个特别错误的做法,越早治疗越有可能脱离治疗,越往后拖,最后胰岛功能全坏了,到那个时候想治,想回到从前,是回不去的。
怎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郭晓蕙:对于并发症也是早发现早治疗,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发症的发生。另外,还可以选择进行药物有效干预,早治疗让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我们现在有一个共同照护的管理模式,患者在医院里我们给他教育,指导和监测。回家以后患者可以上传血糖和饮食情况,在线上和管理师交流,慢慢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提出了明确目标,到2022年和2030年,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60%及以上和70%及以上。所以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大家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