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日报 记者 张小丽
▲位于市中区凌家镇大湾村的甘蔗种植基地里,村民将采收的甘蔗装车(资料图)
▲内江甜城蔗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酿酒车间,工人正将甘蔗酒倒入容器进行窖藏(资料图)
如果要用一种味道来形容内江的春天,那一定是“甜”。
“甜味+”食品,“甜味+”旅游,“甜味+”公园,“甜味+”展会……自内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作出打造“中国甜食之都”的重要战略部署以来,内江的甜文化基因不断被激活,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甜城发展的甜味日益浓厚——
A、 “甜味+”产业,重振甜蜜辉煌
从威远的“黄老五”花生酥到无花果系列产品,从资中的“赵老师”花生酥到资中血橙系列产品,从隆昌的旺旺休闲甜味零食到“内江版”红牛风味饮料……时至今日,细数内江甜味食品,各县(市、区)都有各自的“甜”产业。
这些不同风味的“甜味”食品,承继着内江三百多年制糖史的荣光,见证着内江城市记忆里的甜文化基因,也成为内江打造“中国甜食之都”的底气。
立足资源禀赋,深挖甜城文化,着力构建以“甜果”“甜品”“甜饮”“甜菜”为主体的食品饮料产业体系,推动甜味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内江打造“中国甜食之都”,重振甜蜜辉煌的发展路径。
目前,位于市中区凌家镇的内江甜味食品产业园(内自合作园区)正在加快施工,年内就将初步建成并投入运营。该园作为市中区三大百亿园区之一,将利用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整合优势资源,招引优质项目,助力内江延伸“甜味+”产业链,培塑“甜味+”食品产业集群发展。
B、“甜味+”研学,讲好甜蜜故事
从“甜源蔗乡”沿着沱江向下游方向驱车5分钟,即到达龙门镇龙门村。每天都有成批的甘蔗从这里运往“甜源蔗乡”,成为手工制糖体验区的原材料。
众所周知,龙门镇是内江糖业的起源地。走进“甜源蔗乡”,漫步古色古香的建筑中,探访这里的红糖工坊、曾达一纪念馆、内江糖业故事馆,空气中弥漫着的甜味,融进一行行文字、一件件实物,连带着内江糖业史一起苏醒,成为人们探索内江糖业文化起源的网红打卡地。
今年,在内江发展“研学游”的背景下,“甜源蔗乡”依托现有资源,开辟了研学旅游阵地。
4月7日,来自汉安小学的研学团队走进“甜源蔗乡”,开启了一天的甜蜜探索之旅。
在这里,透明开放式工坊让孩子们近距离参观非遗古方红糖制作,并配备有熬糖体验区,让孩子们亲手体验手工熬糖。在非遗手工体验区,还有草木扎染、蔗渣造纸、烙画等供孩子们体验。甘蔗科研大棚和农耕体验区,可让孩子们亲手参与甘蔗的育种栽培,体验到农耕之乐。
“甜源蔗乡”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尝试以研学体验的形式,向小甜娃们讲好内江糖业故事,将甜蜜的种子根植于每个小甜娃心中,让甜蜜记忆刻进成长时光。”
C、“甜味+”公园,重塑甜城印象
说到甜城印象,就不得不提到甘蔗,这是内江“甜味”之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内江糖业最发达的时候,农田里种着成片成片的甘蔗,具有规模的糖厂更是随处可见。
重塑甜城印象,甘蔗产业是开掘“甜文化”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扩种甘蔗,打造“甜味+观光旅游”模式,成为内江加大“甜文化”宣传,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思路。
如何在城市里体现甜文化呢?2022年底,市中区住建局一行人决定尝试在一些湿地公园种植甘蔗,对前期的方案制定、项目规划、实地考察都经过了严格的把关,最终选择将甘蔗种植在大自然湿地公园,并选择了甘蔗桂糖21号作为播种品种。
随着甘蔗种植计划的实施,由市中区住建局牵头,市中区市政园林建设管护中心承办的主题公园目前种植面积大约2亩(1300平方米),蔗种2.6吨,公园已初见雏形。
站在主题公园前,看着蔗农每一锄头的开垦播种,曾经密不透风的蔗田不再只是时代的记忆和留影,蔗田下的清凉树荫,将会成为新一代城市人的风景。
D、“甜味+”会展,亮相全国糖酒会
4月12日,第108届全国糖酒会在成都启幕。内江馆亮出“中国甜食之都”招牌,集中展出“甜味+”食品,展示内江特有的甜文化,并以展带商,为参展商与全国各地经销商开展对接洽谈提供平台。
据了解,内江馆占地面积234平方米,参展企业23户,展品种类140个,数量超过5000件,分布在“甜品”“甜果”“甜饮”和综合展区。届时,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内江甜”新品,包括汉安棠草红糖、甜城蔗酒、血橙红酒、山茶油、白乌鱼制品、内江牛肉面等8个系列产品将首次亮相糖酒会。
4月12日下午,内江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甜味+”食品产业投资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省内外80余户企业代表参会,现场开展项目推介、签约等活动。
这是“中国甜食之都”招牌首次在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上亮相。相信这次亮相,必将进一步扩大内江甜蜜事业朋友圈,助力内江擦亮“中国甜食之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