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期货日报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居民膳食结构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变迁,而膳食结构变迁带来糖市结构性风险挑战。9月8日,在2023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白糖分论坛上,中粮集团营养健康研究院消费者与市场研究中心行业研究技术负责人曲锴锐表示,聚焦代糖消费的微观角度,也是理解糖价波动的重要角度。
据记者了解,我国居民食糖消费健康理念认知已经形成,人均食糖消费量在2009年接近11KG,此后保持每人每年10—11KG的水平,收入增长对人均食糖消费量的带动作用日趋乏力。随着减糖降糖诉求日益增长,人均食糖用量虽无下跌趋势,但是可能会长期停滞。
虽然我国领土面积辽阔,但是适合甘蔗、甜菜等制糖原料生长的面积有限。因此,需要进口糖来弥补国内食糖消费缺口。2022/2023年制糖期,受天气、病虫害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广西等主产省(区)甘蔗糖产量下降。然而,印度、泰国等受厄尔尼诺的影响,甘蔗生长期干旱,叠加印度食糖库存偏低,北半球食糖减产明显,巴西增产幅度对减产的覆盖程度仍待观察,但是基本面的变化已经引起糖价高企。
目前,全球范围内减糖风潮凸显,消费者能量摄入从“追求”变成“负担”,既要求高营养,又要求低能量,促进我国代糖市场迅速发展,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对天然糖的需求压力。
曲锴锐认为,代糖技术的突破会对蔗糖市场产生冲击,但本质上是想要去提高市场的高价值和行业的高标准。“在代糖产品设计以及研发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追求提高市场价格的接受度。如果市场对原材料的优化和各种产品设计的接受度提高,上游承受的压力就能相应优化。通过调整和改变蔗糖比例,在达到保持标准的同时还能做到成本下降。那么,未来相应产品和梯队的开发,才能真正拉动市场实现更大层面上的变革。”
不过,曲锴锐表示,首先,目前消费端对代糖功能的认知度仍有限,相关成分的市场教育存在不足。比如,赤藓糖醇等多元醇由于生僻且听起来像人工成分,消费者对其不健康、过度加工的风险担忧较大。其次,行业产业端的代糖感官局限性凸显,代糖风味问题导致代糖应用场景受限,尤其是在现制饮品领域,以原配方为基准要求,半糖或不额外添加糖;以口感甜度作为评价标准,并要求减少甜味的两种消费行为,强化市场减糖降糖诉求。最后,代糖在嫩度、体积还原、冰晶颗粒效果还原等方面仍与天然糖有很大差距,所以天然来源代糖市场被进一步看好。
针对以上难题,曲锴锐表示,要以消费者需求为引领,发现机会点,做好产品线规划,挖掘高价值市场,并以技术驱动,利用感官评价和仪器分析,还原风味属性,利用不同成分复配实现代糖效果,结合消费者接受度,推出解决方案,推动行业高标准。他认为,整个产业链需要相应的标准和技术引领,围绕更高标准的体系,最终才能将大宗商品更好地引入生产渠道中,从而在生产渠道中获得更好价值,也就意味着糖市供给和消费达到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