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国对从泰国等原产地为东盟国家的糖浆实行零关税制度,这是出于东盟自贸协定(China-ASEAN Free Trade Agreement)框架下的优惠待遇,在正常贸易路径下,泰国糖浆进口量通常不大,但自2021年以来,中国进口糖浆以及预混粉的数量迅猛增长,2024年1-11月份累计进口达218万吨,是2019年全年的13倍之多、是2018年全年进口量的80倍之多。其中,1-11月份从泰国进口的数量超过198万吨,占比达91%。
2024年12月10日,一纸关于暂停泰国糖类(糖浆及预混粉)企业部分产品输华的紧急便函出现在网络上,引发业内人士高度关注。
一、事件概览
1. 暂停进口的缘起
- 中方禁令 :2024年12月10日,中国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向泰国驻华大使馆发出紧急便函,宣布自当日起,暂停接受部分泰国糖类企业(主要是糖浆及预混粉)的新注册申请,并暂停受理已注册企业启运于12月10日及以后的相关产品进口申报。
- 表面理由 :函件提及,这些企业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风险,包括微生物超标、掺杂或混粉等尚未完全排除的隐患,因此实施暂时性防控措施。
- 深层因素 :业内分析也指出,中方此次行动与关税保护及遏制“伪原产地避税”现象密切相关;部分企业利用中泰零关税政策,将非东盟产糖简单加工后贴上泰国制造标签,导致泰国对华糖浆出口异常激增,据悉泰国每年食糖产量高达800-1000万吨,去除国内每年约250万吨的消费量,其余部分大多用于出口,是仅次于巴西的第二大食糖净出口国,但2023年以来,泰国异常出现大量进口巴西原糖,2024年进口量甚至超过20万吨,这些糖明显不是用于其国内消费。
2. 受影响范围
- 泰国糖业协会表示,禁令直接波及协会下的47家糖浆及预混粉生产企业,另有数据显示有多达74家泰国相关糖类生产厂被暂停对华出口。
- 泰国方面称,大批本应运往中国的糖类货物滞留海上,初步经济损失估计达3~4亿泰铢。
- 泰方称,2024年1月至10月,这些被暂停的相关企业在泰国采购的糖原料高达210万吨;若禁令持续,将引发糖价波动、影响蔗农收入并冲击泰国农业经济。
二、最新泰方回应
1. 农业与合作社部长纳叻蒙的表态
- 汇报与应对 :1月5日,泰国农业与合作社部长纳叻蒙表示,已向总理佩通坦汇报处理进展;泰国国家农产品和食品标准局(ACFS)正牵头制定方案,以解决企业突遭暂停进口造成的困境。
- 企业名单与豁免申请 :ACFS已收集受影响企业名单,并通过泰国驻北京涉农咨询办公室致函中国海关总署(GACC),请求豁免禁令或恢复合规企业的输华资格。
- 食品安全再认证 :为重新打开中国市场,泰方计划对相关出口工厂进行全面的卫生标准审查与再认证,确保生产流程符合中国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法规。
2. 多部门联合会议
- 会议时间与参与机构 :2024年12月25日,泰国ACFS组织外贸厅、国际贸易谈判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海关厅、工业区管理局、泰国驻京涉农咨询办公室及制糖业代表召开紧急会议。
- 问题焦点 :会议指出,泰国糖浆近年出口暴增,与部分企业通过“低门槛加工”规避关税直接相关。对此,中国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既出于产业保护考量,也因部分低质量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衍生食品安全与市场秩序风险。
- 应对举措 :各部门正在完善合规指引,强化对糖浆及预混粉的原产地审核、生产标准监管,并与中方就临时豁免及恢复出口事宜展开沟通。
三、中方措施
1. 中方海关的监管逻辑
- 食品安全为核心 :官方声明强调暂时性措施的出台依据是对不明安全风险的排查,涉及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掺杂等隐患。
- 产业利益保护 :业内普遍认为,中方也希望遏制“伪原产地泰国糖浆”零关税进入所带来的市场冲击;对国内糖业造成重大影响,国内糖企及进口商长期对“伪原产地避税糖”有较大意见。
- 只征对糖浆以及预混粉 :禁令暂时只对特定企业的糖浆与预混粉奏效,其他类型糖类(如真正合规的泰国白糖、原糖等)尚未被限制,留有一定缓冲空间。
2. 对泰国糖业链条的冲击
- 企业层面 :47家或74家被列入暂停输华名单的糖浆厂,是泰国蔗糖产品的重要终端采购商,禁令造成库存积压、出口损失以及生产链条的不确定性。
- 蔗农与农业经济 :泰国糖厂减少采购,甘蔗种植户恐面临价格下跌,进而影响农业收入并加剧地方经济压力。
- 跨境贸易影响 :如果禁令长期存在,2023年~2024年泰国对华出口糖类产品的高额数字难以延续;同时,有可能波及中泰双边贸易其他领域,双方都面临一定谈判压力。
四、后续动向与潜在分析
大量的零关税进口糖浆严重影响中方食糖供需平衡,冲击国内市场,对糖价运行造成波动,业界较为关注后续走向,基于目前的公开信息,该事件在未来一段时间框架内可能的发展方向,yntw.com糖网编辑以及工作人员的预估如下:
(注:以下内容并非绝对结论,实际走向受多重不确定因素影响,仅供参考)
1)、影响因素分析
要预测此事件的最终结果,需要先梳理其背后的关键驱动因素:
- 食品安全与生产合规
- 中国海关此次暂停部分泰国糖类产品,理由是“食品安全风险”,包括可能存在微生物超标、掺假或混粉等尚未排除的隐患。
- 从媒体报道来看,泰方急于证明相关企业符合卫生标准,并强调将对受影响工厂进行再认证,以满足中方《食品安全法》和检验检疫要求。
- 关税与深层动机
- 许多行业人士指出,此次禁令的深层动机是抑制“伪原产地的泰国糖浆”零关税入华,从而保护中国国内糖业以及合法配额进口商的利益。
- 中方有意强化原产地审核与食品安全管控,一旦缺乏实质性加工或无法证明合规,涉事产品将长期受限,再无法进入中方市场。
- 中泰双边经贸关系
- 中国是泰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双方在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联系紧密。
- 泰国希望及时解决禁令,避免波及蔗农与糖厂的收益;中方也需在糖市供应和国内产业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2)、最终结果或许是“部分解禁、分步放行”
- 再认证、定向豁免
- 泰国国家农产品和食品标准局(ACFS)在几个月内对主要出口企业完成卫生标准的整改与审核,并向中方海关总署提供详细的合规材料。
- 中国海关可能采取“定向审核、分步放行”的策略:
- 首批批准数家“卫生合格、无可疑原产地问题”的企业恢复出口,具体的时间周期无法预测;
- 其余需持续观察整改或提供更多原产地、原料来源、原料购买记录、生产工艺合规证明后再行审议,具体的时间周期无法预测。
- 双方释放善意
- 泰国官方对“明显的转口避税”行为进行整顿,加强对进口糖(尤其是非东盟来源)在泰国再加工的监管,并严惩故意违规企业。
- 中国海关则对已取得合规认证且“溯源环节清晰”的产品逐步开放通关,既体现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也照顾到双边经贸关系。
- 影响与结果
- 对泰国企业:部分企业在可能会恢复对华出口,但仍要承受严格、持续的监督;不合规者则难以获得许可,市场洗牌加剧。
- 对中国市场:国内糖业得到一定保护时间窗口期,短期糖价波动趋于稳定,消费者端相对平稳;合法进口渠道清晰化。
- “灰色转口”难再生存
- 对于主要依赖“简单勾兑”或“伪原产地逃税”模式的泰国糖类企业,中国方面几乎不会放松管控;即使泰方政府愿意施压清理,也可能发现“合规改造”耗时费钱,部分企业选择退出或转移到他国。
- 短期内禁令依旧有效
- 中国海关的暂停措施至少会维持数月,以便中方完成安全风险的复审,也给泰国足够时间整顿“伪原产地逃税”及“低质”生产问题。
- 大批“灰色”或无法有效证明食品安全与合规生产的企业将被直接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
3)、更进一步的中长期可能性
- 签订附加协议或升级原产地规则
- 双方可能在原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ACFTA)框架之下,补充一系列附加协议或细化原产地规则,对于“糖浆及预混粉”的生产加工、增值比例、通关流程进行明确规范,但是,这个可能短时间内无法完成。
- 泰国政府为表态度,或将引入更完善的追溯体系、统一配套管理条例和技术标准(可能结合区块链溯源或海关联网系统),让中方对“真实泰国原产地产品”安心放行。
-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
- 双方谈判进展缓慢,合规审核周期漫长,进口大幅萎缩将成为常态,“伪泰国原产地糖浆集预混粉”几近被彻底封堵,合规企业也要经受漫长复关流程才能重新获得出口机会。
五、结语
此次事件揭示出,在全球一体化与区域性自贸协定并行的背景下,“洗产地”或以零关税为名的转口套利行为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与投机性,亟需各国政府通过完善贸易规则、强化监管力度来制衡。对中方而言,既要保持与东盟的自由贸易优惠政策不被“滥用”,也要着眼于国内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或许未来会出台更加细化的检验检疫及原产地证明要求,运用数字化监管手段(如区块链追溯)实现精准管理。
从事件走向来看,中方已经明确表态要从“食品安全”角度暂停相关进口,加上泰国官方也介入整顿,这意味着“他国食糖经泰国洗白为糖浆再零关税出口”的路径必然会被限制或终止,在两国政策联手的背景下,这条灰色通道不再会有生存空间。
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场“中泰糖业新秩序再平衡”的进程,无论结局,这次禁令都将对中泰两国的糖业与农产品贸易生态带来深远影响:弱化“灰色套利”模式,倒逼各参与方提升合规水平,或许最终能为双方创造一个更健康、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以上内容云糖网首发,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发、点赞!欢迎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