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NTW.COM 3月27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50项食品安全新标准引发的热议中,“糖”无疑成为了焦点。特别是引导消费者三减(减盐、减油、减糖)、“不添加蔗糖”等宣传语被禁,以及营养标签强制标示“糖”含量,让许多人感觉“糖”似乎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围剿”。
然而,仔细研读官方报道原文,我们会发现,新规的核心并非要将“糖”彻底打为“洪水猛兽”,其根本目的在于驱散围绕“糖”的营销迷雾,赋予消费者基于真实信息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引导科学、适度的消费,而非制造“谈糖色变”的恐慌。
本文旨在为“糖”正名,澄清真相,帮助大家科学认识糖的作用与摄入方式。
“糖”是什么?远不止蔗糖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糖”的定义。在食品中,“糖”并不仅仅指日常所知的蔗糖(如白糖、红糖),而是包括多种形式的碳水化合物:
- 单糖:如葡萄糖(存在于血液中)、果糖(常见于水果和蜂蜜)。
- 双糖:如淀粉(存在于米饭、面包等主食中)。
食品中的糖分为两种来源:
- 天然糖:如水果中的果糖、牛奶中的乳糖。
- 添加糖:如在加工食品中加入的蔗糖、果糖浆等。
因此,当一款产品宣称“不添加蔗糖”时,并不意味着它完全不含糖。它可能含有天然糖分,或其他形式的糖类(如果糖、葡萄糖浆)。新标准禁止模糊的“不添加”宣传,正是为了避免消费者误以为“无添加蔗糖”等于“无糖”,从而更清晰地了解食品的真实成分。
糖:人体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
糖,作为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形式,是人体能量的核心来源。人体通过分解糖类生成葡萄糖,为大脑、肌肉等组织提供能量。适量摄入糖对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 大脑供能:大脑几乎完全依赖葡萄糖运作,缺乏糖分可能导致疲倦、注意力下降。
- 运动支持:糖原是肌肉的重要能量储备,适量糖分能提升运动表现并加速恢复。
由此可见,糖本身并非“坏人”,而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素。关键在于摄入量和摄入方式,而不是糖本身是否有罪。
过量摄入的危害:矛头指向添加糖
尽管糖是必需的,但现代饮食中过量摄入,任何饮食过量都是有害无益的!特别是添加糖,确实与健康问题相关:
- 肥胖:高糖饮食导致能量过剩,增加体重。
- 2型糖尿病:长期过量糖分摄入可能降低胰岛素敏感性。
- 心血管疾病:过量糖分可能引发血脂异常,增加心血管负担。
但需要区分的是,天然糖(如水果中的果糖)与添加糖的健康影响不同。水果中的糖分通常伴随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素,吸收较慢,对血糖影响较小。而添加糖(如饮料中的高果糖玉米糖浆)往往缺乏其他营养,容易导致能量过剩。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限制的正是游离糖(包括添加糖和果汁中的糖),而非所有糖类。
新标准:让“糖”更透明,而非“妖魔化”
新标准禁止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宣传,并非要否定糖的价值,而是为了让消费者更清楚地了解食品中的糖分情况:
- 配料表透明化:必须列出所有糖类成分,如“葡萄糖浆”“麦芽糖”等,让消费者明白糖的来源。
- 营养成分表升级:强制标示总糖含量,而非仅关注某种特定糖。
例如,一款标称“不添加蔗糖”的饮料,可能在配料表中出现“高果糖玉米糖浆”,营养成分表显示“糖:15g/100ml”。这样的信息披露让消费者一目了然,避免被模糊宣传误导。
新标准还将“糖”纳入强制标示的营养素范围,体现了对公众健康的重视。这种透明度不是“妖魔化”糖,而是赋予消费者知情权,帮助大家根据自身需求合理选择,而不是盲目“戒糖”。
如何科学摄入糖?
在日常生活中,科学摄入糖的关键在于控制总量和选择优质来源。以下是几点建议:
- 查看总糖含量:通过营养成分表了解食品中的糖分,尤其是加工食品。
- 优先天然糖:选择新鲜水果、全谷物等,搭配膳食纤维减缓糖分吸收。
- 限制添加糖:WHO建议成人每日游离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约12茶匙),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举个例子:
-
一杯250毫升的果汁可能含糖25克,属于游离糖,容易过量。 -
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含糖约19克,但富含纤维和维生素,更健康。
结语:糖无罪,平衡为王
糖,作为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本身并无过错。健康问题的根源在于过量摄入,尤其是添加糖,而非糖本身。新标准的实施,通过透明的信息披露,帮助消费者科学认识糖,避免被误导性宣传左右。这是消费者知情权的保障,也是健康饮食的引导。
我们无需“谈糖色变”,而应学会通过食品标签了解糖的真相,合理控制摄入量,在享受糖带来的能量与美味的同时,守护健康。糖,不是“洪水猛兽”,而是饮食平衡中的重要一员。
这是一次旨在提升透明度、规范市场、赋能消费者的重大进步。通过禁止模糊不清的“不添加”宣传,并强制标示总“糖”含量,新规正努力将关于“糖”的讨论从感性的、易被误导的层面,拉回到理性的、基于数据的层面。它承认糖的存在及其在食品中的作用,同时强调了过量摄入的风险,并最终将选择权和管理的工具交还给每一个消费者。面对食品中的“糖”,我们不必过度恐慌,更无需被营销口号牵着鼻子走,而应学会看懂标签,科学评估,做出最适合自己的明智选择。这,才是新规为“糖”正名的真正含义。